专访食品造型师饭岛奈美:家庭料理的不刻意

2011年12月14日 Pan小月

在日本的电影中,时常会有做饭的场景,或者食品的特写,器物式样之美,料理造型之美,看来是日常随意而为,背后却充满专业食品造型师的经验与技巧,以《海鸥食堂》而闻名的食品造型师饭岛奈美,就是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一位。她的作品除了数百个广告作品,同时还出现在包括《东京铁塔》、《维荣之妻》、《南极料理人》、《眼镜》、《游泳池》等在内的70余部电影中,当然包括近期热映的电视短剧《深夜食堂》

饭岛奈美对于烹饪的热爱,是从小就开始的,“上高中时,我每天都是自己做便当。”因为一直想从事与料理有关的工作,后来就考进了培养营养师的学校。“不过自己身体很健康,从没去医院看过病,也不爱学习,所以实在不想毕业后在医院或学校就职,于是,到处查询与烹饪有关又开心的工作。”知道造型师这个职业,还是有一天在杂志上看到一张美食家在做料理的照片,心生艳羡,感觉是“发现了新大陆”,也就在那一瞬间,饭岛决定了毕业后要从事这样的工作。

毕业之前开始寻找能带自己入门的老师,一直不顺利,后来,跑去应聘饮食杂志出版社的兼职工作,出版社了解了饭岛的料理专长后,倒是意外地给她介绍了一位食品造型师。没想到第二天参加面试,第三天就开始工作了,入行的过程来得相当顺利,不过饭岛回忆初入行的时候,“因为我没有做过那么多样式的饭菜,一开始的时候特别没有自信,拼命恶补了好久。”

饭岛跟老师学了六年半,大部分时间都是为广告拍摄进行食品造型的工作。自己独立出来的首份重要工作,就是为Pasco切片面包广告做食品造型,也就是在这份工作中,饭岛认识了当时的广告代言人、女演员小林聪美。20 05年小林聪美担纲《海鸥食堂》女主角时,关于食品部分的工作,很自然地想到了饭岛,“她找到我说,‘餐厅是整个故事发展的大舞台,很重要,所以能不能来帮我们制作剧中的饭菜呢?’我答应了。”这就是饭岛第一次担任电影摄制的食品造型师。一直为广告食品做造型的她,为这部讲述日本人在芬兰开餐厅的温情电影中,全面展示了自己的造型经验,从食材、餐具到菜式设计,这部以美食为核心的电影,用相当多的镜头,呈现了日本料理独特的造型美感,以及潜藏于背后的生活细节。

电影《海鸥食堂》中的饭团饭团的做法

事实上,电影食品造型的工作强度与难度都远远高于广告,“拍《海鸥食堂》的时候,光是饭团就捏了100多个。我们从日本带去芬兰的10公斤高志水晶稻米根本不够,后来还又从国内邮寄过去。因为参与电影拍摄的芬兰籍人员没吃过饭团,所以我想应该先让他们尝一尝,所以一共做了100个左右的饭团,够所有芬兰工作人员的份儿。”

《海鸥食堂》上映后,“饭岛的料理”迅速成为一个流行的词汇,每年为七八十支广告制作料理的饭岛,渐渐成为日本电影的御用食品造型师(因为电影工作耗时长,接广告的数量也减少了一半),在短短的6年间,饭岛奈美参与了70余部电影的食物造型。朝日新闻旗下周刊杂志《AERA》对其中的料理制作进行了连载,并推出了一本合集《电影食堂》(目前已出韩文版)。料理书籍的写作是饭岛工作的另一部分,在日本,美食烹饪的书籍可以称为必不可少的“嫁妆”,饭岛的书也是不少未婚女性的备用“嫁妆”的重要之选。

饭岛的料理,与奢侈华丽毫不沾边,都是土豆炖肉、猪肉酱汤、牛肉等等稀松平常的日式家常菜,但那种带有生活气息的造型和设计足以让人发出“我之前吃的那些都是什么啊”的感慨。而事实上,看起来好吃之外,真正好吃也是饭岛料理的,她就像工程师或者科学家那样,为了把美味发挥到极致而进行周密的考虑和计算。譬如一般人做热干酪火腿三明治时,都是用薄片火腿和薄片乳酪夹在切片面包中间后放进烤箱,饭岛却使用切成细丝的火腿—“切片的话,咬下去的时候火腿总是冒出来,吃几口就没有了多郁闷啊!”她解释说。为了让最后一口都好吃,饭岛想出了各种简单的小窍门:火腿切丝之外,还放弃烤箱面包涂满黄油之后用平底锅,这样一来,外面微糊的黄油香脆可口,中间则混着乳酪的香味松软无比。这样小小的改变,就能做出高水平的三明治

饭岛出版的食谱书籍(其中《LIFE家庭味》已有中文繁体版)

对话饭岛奈美:“诚实认真地烹饪是料理工作者的基本条件。”

Q:你还记得第一次做食品造型的情形吗?
A:好像是给超市做宣传单之类的。在超市,我们能经常看到“肉类大减价”的广告旁边有张寿喜烧的照片吧,当时做的就是这类宣传单。我学到了怎样将寿喜烧中的各种食材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的方法。当然,指导老师并不会给我样品,而是突然间就让我试着做。我在那位老师身边锻炼了6年半,掌握了为广告和电影做食品造型时的基本功。

Q:不论日本料理还是西洋料理都难不倒你,你是如何掌握这么多种类料理的技巧呢?
A:因为我很爱品尝美食,法国、意大利、中国料理,当然还有日本料理,我都喜欢。我当助手的时候也经常去烹饪培训班,虽然也可以从书中学习,但直接向名厨等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Q:作为料理工作者,你觉得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A:还是要诚实认真地烹饪。在别人看来,我好像做得轻松简单,其实需要考虑的细节很多。拿切洋葱来说吧,如果笔直地从边上开始下刀的话,那就有一块会稍微厚些,摄影的时候可不允许突然出现一片厚的,因此一点点地斜着切成3小块正好,而且为了能够入味均衡,也最好切成同样大小。我一直是这么想的。

Q:你写的菜谱简单明了,让一般人也能照着去做,是这样的想法吗?。
A:是的。我会经过多次尝试,逐渐省去不必要的步骤。我最重视材料的配合,都是一遍遍尝试,直到满意为止。比如做戚风蛋糕菜谱时,我试制了17次之多。很多人都认为比起自己做自己吃,还是与别人一起分享更有成就感,所以现在我写菜谱时候,不是拘泥于自我满足,而是希望按照我的菜谱做出美味料理的人,能与其他人一同分享其中的快乐。

Q:在你设计的料理中,有很多都是大家熟知的传统菜。
A:我认为,无论电影还是广告,料理出现的画面也不过是15秒左右,与其让观众看完了之后纳闷“这是什么菜?”,还不如希望他们看了之后产生“啊,这个菜很好吃”的共鸣。若是让观众纠结于“这道菜是什么味道呢”,就无法体会到我们想要表达的美味之处。

Q:那么为广告和电影所制作的料理,是怎样做到不只看起来好吃,实际上也的确很好吃?
A:看上去十分好吃的东西,按理说实际上也会很好吃。如果只拘泥于外观,那就无法表现出美味的感觉。以前拍广告时大多为了美观,使用没有煮到位的土豆牛肉之类。而在家里,虽然炖菜时经常煮得碎烂,但却更加好吃。所以我向导演提议要煮到这种程度更好,希望观众能够感到“拍广告用的菜都这么好吃”。我基本不会刻意做得太漂亮,但是追求那种好像家里做出来的感觉。

Q:为电影和为广告做食品造型工作的差异是什么?
A:广告的剧本定得很细,一个镜头就是一个场景。但是电影就不同了,一个场景具体要怎么拍,分几个镜头拍都可以在现场灵活调整。刚开始的时候还以为没什么区别,就按拍广告的要求来做准备。可是电影会不断调整视线,从不同的角度去拍,有时候还没拍完食材就消失了。比如说有一个场景是要拍摄炸猪排,剧本只写了要拍裹面包粉的分镜头,可是真到拍摄的时候,要拍特写,又要拍远景,还要拍猪排在油锅中翻滚的瞬间,转眼间拍摄回数陡增。有时候准备五六回的分量都还不够用,所以最近我都会多带一些原料。而且以防万一,还会事先确认片场周围超市的位置。

Q:食品造型师的工作应该也包括餐具的选择吧,你如何选择?
A:我会在看完剧本之后,根据主人公的年龄、工作等情况来进行餐具的选择,需要符合剧中人物的性格和爱好。比如《海鸥食堂》中的小林聪美,她是个单纯直爽的女性,所以给她配置的餐具都略有些活泼的感觉。

Q:所以买餐具本身也是你的兴趣爱好吗?据说你在芬兰买了不少餐具,基本把《海鸥食堂》这部电影的酬劳都花完了?
A:我的确很喜欢买餐具,为了放餐具我还专门租了储藏室,有2间4帖(1帖约为1.65平方米)半,1间1帖半的。楼上(注:采访所在的工作室楼上)我也租了房间呢。我记得拍摄居酒屋那一幕的时候,使用的餐具都是我收藏的,而且都是些限量生产的产品。

Q:有没有从去过的饭店得到有关菜谱的启发?
A:也是有的。吃到比较特别的料理时,会想着改天我也要这么做一下试试。比如《游泳池》里用的咕咾肉。我把以前的梅肉咕咾肉给改进了一下,做成了柠檬咕咾肉,还撒了一些薄荷叶在上面,这样更符合泰国的感觉。

Q:你觉得要成为食品造型师需要什么能力呢?
A:体力和构思力是必须的。我记得以前拍的广告里,有个折面包的镜头,不管怎么注意,折痕处都会断开。我就想,可能是因为干燥,于是我就试着上下都用别的面包夹住,折后再一次看看。发现问题的时候,要能不断想出应对办法,这是对食品造型师的要求。我记得还有个杯装方便面的广告,在拍演员吃面的时候,我们用红外线温度计把温度控制在50℃。因为在50℃的时候汤喝起来不太烫也不会凉,口感最好,拍出来效果也更加理想。拍摄铁板烤肉“嗞嗞”冒烟的镜头,我们需要准备1万日元左右的肉。温度稍微高一点或者低一点,烤出来的感觉都不一样。要是失败了就还得重新买一份昂贵的肉,清理铁板也很费工夫。所以我会事先用价格便宜的肉来一遍遍测试,确定在多少度时烤出来的肉看起来最好吃。

Q:工作中最辛苦的部分是什么?
A:一个是长时间被拘束。要是拍电影或者电视剧的话,6点左右就得起来,8点左右到片场,然后就从费时的料理开始准备。还有一个就是行李。每次都像搬家一样啊要准备很多东西,因为片场一般都没有全套的烹饪设施,现在还在拍摄中的《深夜食堂》就是如此。开拍的前一天先把锅、卡司灶、笊篱菜板等等运过去,然后当天我再带着大堆的食材过去。要是片场没有自来水,还要运大塑料桶装水过去。

Q:在饮食上,你有没有什么特别挑剔的?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
A:我不挑食,但是那种很臭很臭的乳酪实在是吃不下。要说我最喜欢的食物,唔,是饺子!中国饺子和日本饺子还有韩国饺子,我都喜欢。

Q:请推荐一些你经常去的餐厅,或者买食材、餐具的店铺?
A:吃中国料理的话,我总去曙桥的“敦煌”。不吃中国菜的话,那就是我工作单位附近的小酒吧“藤八”,买日式餐具经常去的就是靖国神社附近一家名为“花田”的店了。

Q:我们这一期是京都特集,请问京都有没有你特别喜欢的地方?
A:我喜欢知恩院,那里很好。书店的话惠文堂一乘寺院店很好,我很喜欢那一带。

Q:你去过中国吗?
A:我去过中国重庆。说起来我还是北京中医大学日本分校的学生呢。去年选了药膳科,今年开始学习气功课程,都很有意思。我也特别喜欢中国菜,不只喜欢吃也喜欢做。为了吃到正宗的中国菜,我希望还能去中国。

原文来自:《外滩画报》

下厨房推荐:跟《深夜食堂》学做料理

红色香肠鸡蛋烧猫饭茶泡饭土豆沙拉牛油拌饭猪排盖饭鸡蛋三明治酱油炒面酒蒸蛤喇

最动人的并不是五星级餐厅里的精致食物,也不是厨师长级别的精湛技术。下厨房和下厨房里的厨友们,最热爱的,其实就是这样简单的家庭味、质朴的人情味。

「下厨房周刊029」远传冬笋味,更觉彩衣春

2011年12月12日 颜小兽

即竹子的嫩芽,冬笋是立秋前后由毛竹的地下茎侧芽发育而成的芽,因尚末出土,质幼嫩,是一道人们十分喜欢吃的菜肴。《西游记》第八十二回曾有“用木耳、闽豆腐面筋等做各种素菜”的记载,杜甫也有诗赞道:“远传冬笋味,更觉彩衣春。”

榄菜冬笋

1. 袋装冬笋切成滚刀块,放入开水锅中焯烫一两分钟,捞出待用。
2. 另起锅烧热,下2大匙橄榄菜炒香,下冬笋和糖同炒几分钟即可。

推荐菜单

【没买防毒面具?多吃点儿润肺的吧!】山药、雪马蹄百合
北京空气质量差人心惶惶,全国各地也屡遭大雾袭击,来看看你所不知道的润肺食材和菜谱。

【冬季两菜一汤】芹菜肉丝+剁椒芋头+菠菜蛋花汤
30多分钟做出两菜一汤,学会时间统筹管理、食材搭配很重要。

【情侣浪漫晚餐】番茄培根意面+蘑菇奶油浓汤+缤纷酸奶

巧用小妙招,教你低价炮制百元西式大餐

【上班族一周的快手早餐】每日只花一刻钟,天天营养不重样

时令蔬菜和水果

冬笋茨菰菠菜、白萝卜芹菜、荸荠、山药芋头板栗红薯秋葵
柑橘、甘蔗、红苹果

饥饿是最好的厨师

蔡澜教人做五香花生,方法倒也寻常,无外乎加五香药材猛火煮之。要点在于他反复强调:“记得只拿一小碟上桌,等客人吃不够要求时,再出一小碟……两碟为限度。不管他们再三哀求,也不能心软。”这老饕,真是深谙烹饪之道:菜品好不好吃,有时不仅关乎厨艺,更在于心理。再美味的菜肴,让你天天吃、顿顿吃,也要生厌。德国谚语说“饥饿是最好的厨师”,还真是这样。

阅读全文:/article/5173

我们试着每周用邮件告诉你一些关于北半球的时令食物、以及一些厨房小知识。如果你喜欢这些内容,可以到下厨房里注册一个帐号,就可以每周用邮件收到我们的周刊。

像国王一样吃早餐

2011年12月9日 Pan小月

科学的进食原则应该是:早餐要吃得像个国王,午餐要吃得像个王子,晚餐要吃得像个乞丐。天气越来越冷,往胃里填点儿热乎乎的东西再出门上班、上学,会舒服很多,不容易被寒气入侵。不吃早餐的危害,实在是被连篇累牍说滥了,同样几段文字,复制来复制去,大家都懂的(实在不懂的去百度谷歌一下吧 = =|)。到底吃什么,或许才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像国王一样吃早餐,你也可以。(抱怨根本没有时间做早餐的,可以直接跳到本文后半部分,看看早餐达人们都是怎么说的哟!)

传统中式早餐

一个古老的笑话是说,外国友人觉得中国人民勤劳又靠谱,原因是大街小巷到处都写着“早点”,提醒大家别耽误时间。“早点”顾名思义就是早上吃的点心,在中国的各个城市都有当地特色的早点,比如江浙一带的拌面、小馄饨、生包;武汉的热干面;陕西的糊辣汤;天津的果子……等等。和父母同住的幸福童鞋们,通常会享受到妈妈早起准备的早餐,可能是清小菜,可能是豆浆油条,最简单的,也可能是一个茶叶蛋,带着路上吃。传统中式早餐的种类非常多,比较常见的有:馒头包子、烧油条、各类面条馄饨豆腐脑等。需要注意的是,早餐最好有干有湿、有主食水果,营养均衡搭配。

欧陆早餐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个洋气的词儿——欧陆式早餐。欧陆式早餐其实是一种简单的搭配,通常是酒店提供的早餐,包括面包咖啡或茶、果汁。欧陆式早餐Continental breakfast之名据说是和英式早餐English breakfast相对的。许多习惯了华丽早餐的美国人、英国人等,在这类酒店里吃到如此“简陋”的早餐,会感觉很不悦。咱们真要没时间大张旗鼓正经吃早餐,买个面包三明治,喝袋儿牛奶,也是好的。

美式早餐

美式饮食在大多数人眼里,或许已经退化成汉堡、薯条、可乐的代名词了。其实真正的美食早餐非常丰盛,如同我们在《爱的火把在厨房点燃》一文中说过的那样,美国由于是个移民国家,饮食文化融合了各个国家的风俗特点。因此美式早餐汇集了英国和欧洲大陆各国的早餐内容,项目繁复。比如咖啡或茶、黄油果酱面包果汁,还包括爱尔兰式早餐中的煮黄豆、德式早餐中的香肠,还有麦片、谷物类、蛋类、肉食类等食品,每一个种类都还有许多的变化。

英式早餐

英国的下午茶非常有名,这个笼罩着贵族气息的国度,早餐也同样富有盛名,甚至已经超脱了“早餐”的原意,而是在更广的层面上代表了英国独特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英国有些旅店甚至以“完全的英式早餐”作为卖点招揽顾客。英式早餐通常包括:主食(烤番茄、炒鸡蛋香肠咸肉蘑菇、炸薯块、茄汁黄豆),面包(土司、可颂、丹麦卷、炸面包),副食(麦片、麦片),饮料(咖啡牛奶果汁、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英国还有专门的“早餐茶”,和大家熟悉的伯爵茶一样,也是一种拼配红茶,喝的时候加牛奶和糖,或者柠檬片。

下厨房的早餐达人

水晶月光:一定要有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雷打不动每早都吃但不一定拍的是:两颗巧克力蜂蜜,红糖,香蕉芝麻酱、坚果、葡萄干、红桂圆各六颗,树上杏干,鸡蛋,安佳全脂奶,五谷豆浆

水晶月光的早餐相册:【宅女早餐】

更多水晶月光的原创菜谱:http://www.xiachufang.com/cook/10017378/

水晶月光是这样做早餐的:宅女早餐实验室(相册完全索引)

吖土:一餐舒适的早餐让我一天都装上小马达一般,为了吃到它可以专门早起。

吖土的早餐相册:【起床的动力】

更多吖土的原创菜谱:http://www.xiachufang.com/cook/10001213/

吖土是这样做早餐的:你们不会真的以为我大清早起来现包馄饨

克思克行:HH曾经对我说,如果我娶了她,早餐可以365天不重样,没有下文……这个相册的立意是365种,而非365顿,目的是鼓励自己和大家每天吃早餐

克思克行的早餐相册:【早范儿365+】

更多克思克行的原创菜谱:http://www.xiachufang.com/cook/10001248/

Pan小月:就算只是一片吐司一杯牛奶,也要坐下来慢慢吃掉。全新的一天就此开始。

Pan小月的早餐相册:【两人情侣早餐】

更多Pan小月的原创菜谱:http://www.xiachufang.com/cook/10003678/

Pan小月是这样做早餐的:早餐相册问题汇总(附常逛的淘宝店地址)

这两位豆瓣达人也推荐

吴绣绣:MY Breakfast

Sue:一个人也要好好吃早饭

近百道下厨房精选菜谱,早餐不知道吃啥?来这里挑挑吧 → 早餐(一天中最初的期待)

这篇文章来自下厨房美食生活杂志,更多菜谱信息欢迎来www.xiachufang.com逛逛。
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饥饿是最好的厨师

2011年12月7日 颜小兽

蔡澜教人做五香花生,方法倒也寻常,无外乎加五香药材猛火煮之。要点在于他反复强调:“记得只拿一小碟上桌,等客人吃不够要求时,再出一小碟……两碟为限度。不管他们再三哀求,也不能心软。”这老饕,真是深谙烹饪之道:菜品好不好吃,有时不仅关乎厨艺,更在于心理。再美味的菜肴,让你天天吃、顿顿吃,也要生厌。德国谚语说“饥饿是最好的厨师”,还真是这样。

第一次去丽江,下了飞机就去吃当地著名的腊排骨,满满的一大盆,飘着浓郁的肉香,倒是好吃,只是量也忒大,吃完这一盆,一个星期里闻着肉味就反胃,去吃火锅都不敢涮肉,好在云南盛产各种菌类,不愁少料下锅。

富兰克林·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时,有人问他感想,罗斯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很客气地请他吃一块三明治。下肚之后,总统又微笑着请他再吃一块,吃到第四块的时候,此人苦笑着告饶,罗斯福说:“现在,你不需要再问我对于这四次连任的感想了吧,因为你自己已经感觉到了。”

苏轼被贬到惠州,第一次吃到荔枝,惊艳不已,写诗赞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以苏轼当时的地位,即使遭贬谪,一天吃个三五百颗荔枝,想来也并非难事,后来却为何没有长居岭南?当“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荔枝变成触手可及的家常货色,哪里还有什么吸引力?苏轼此时更怀念的,恐怕早变成东京汴梁的胡辣汤了吧?

第一个在中国市场做广告的外国品牌瑞士雷达表,就是利用饥饿营销迅速打开知名度的。从1979年开始在上海电视台和《文汇报》打广告开始,整整四年后,雷达表才真正进入中国市场。此时早已被铺天盖地的广告撩拨得饥肠辘辘的国人,岂有不群起哄抢的道理?

放之情感问题上亦然。都说萝莉爱大叔,为何?受欢迎的大叔不一定都成功多金长得帅,关键在于大叔被时光历练出了淡然的心境,没那么饥饿了。当同龄的小正太们每天为了爱情嘘寒问暖不能忘、吹风淋雨晒太阳的时候,大叔却表现出爱答不理的冷漠,这让涉世不深的小女生们如何受得了?不意而为之的冷淡也变成了她们口中的“酷”。要牢记“人之初,性本贱”的道理,李碧华说“谁先爱上谁,谁便先输了一仗”,就是这么个意思。

《水浒传》里,好汉们都爱吃牛肉。宋江在江州请李逵吃饭,李逵要吃牛肉,酒保说没有牛肉,只卖羊肉。李逵暴怒,用汤泼了酒保满头满脸,说:“叵耐这厮无礼,欺负我只吃牛肉,不卖羊肉与我吃。”其实也不见得牛肉就比羊肉好吃,王安石在《字说》中解释“美”字时说:“从羊从大,大羊为美。”在宋代,上到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以羊肉为美食。连宫廷中有关肉类的御膳,也几乎全部是用羊肉的。相反,中国自西周到清朝,一直是有禁止宰牛的法令的,梁山好汉们对于牛肉的嗜好,与其说是喜欢牛肉的味道,倒不如说是一种反抗的姿态,或者说是对稀缺食物的一种报复性消费。中国人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就是这种心态的写照。如果国家将牛肉解禁,随便你们吃喝,这帮莽汉们哪还会有这么强烈的“肉欲”?

本文作者:安东下厨房美食生活杂志经作者本人授权转载)
原文地址:http://shazhude.net/20111129/1253/

「下厨房周刊028」野水茨菰花,西湾春复老

2011年12月5日 颜小兽

茨菰,冬季的宠儿,入冬以前、春节之后很难能吃到。出身淤泥,淡淡的苦香是它特别的味道;从水田里挖出球茎,在湖水中洗净,露出浅紫的皮,剥去腐叶,是象牙白的芽尖。中医认为茨菰生津润肺、补中益气,但妇女娠期和产后不宜服用。

继续阅读…

冬令进补吃什么

2011年12月1日 Pan小月

本文是下厨房的电饭锅达人 la vie en rose 在中医文化讨论课的学习成果,特别授权下厨房博客转载分享给大家。有什么说得不对的,欢迎指正和讨论^_^ 图片来自昵图网。

无论是我国的中医学,还是现代科学,都非常提倡顺时养生,按照一年四季气候冷暖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调节人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