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美味的形状——原研哉的食品设计

2011年6月29日 Pan小月

“从对通心粉形状的仔细观察开始,你就可能会敏感地发现人与食品原料间的设计着眼点,是我对意大利通心粉造型再设计的入口平台。”——原研哉

原研哉,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MUJI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他的作品涉及建筑、家居、展会、书籍等各个领域,也曾为酒、大米、饮用水设计过无与伦比的雅致包装,对食物本身所蕴含的人文关怀,总能找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这位以设计来传达价值观的大师,曾经号召建筑师们设计通心粉的形状,并举办了一场展览。

关于通心粉,原研哉与朱锷(著名平面设计师、策展人)有过以下一场对话——

朱锷:你曾经对面条的设计有研究吗?我指的不是对它的产品包装,而是说对面条本身形状的研究。

原研哉:最先着手的是意大利通心粉的设计。在我的研究室里,会通过定期公布研究成果的方式,让大家对新样式的设计提案进行讨论,也就是说,把自己的设计观念实施到身边的题材上。

朱锷:意大利通心粉的形状多种多样:螺旋形、卷状、带条形……可是无论它是什么形状,只要一拌上调料,就变得一样的美味了。换句话说,意大利通心粉的所有造型都经过了时间考验,在市场上生存下来,也相应地体现了“美味的形状”。

原研哉:提起食品的设计,日本的点心也十分重视造型,但意大利通心粉的造型还是不同于日本点心造型重视装饰性和视觉感,而总是从味觉入手探索“美味的形状”。到底什么才是“美味的形状”呢?这是个饶有趣味的设计课题。从对通心粉形状的仔细观察开始,你就可能会敏感地发现人与食品原料间的设计着眼点,是我对意大利通心粉造型再设计的入口平台。当我一边思考这些问题,一边调查通心粉时,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实:在正宗通心粉的产地意大利,世界著名的设计师都做过通心粉的形状设计,比如有名的汽车设计师G.基乌迪亚罗,他设计的通心粉叫“MARI LLE”,剖面有4厘米宽,形状是希腊字母里的“B”。通心粉的外侧沿袭那不勒斯通心粉传统,是光滑的;内侧则有波纹状的沟纹,据说这样可以使得调料充分地渗入通心粉中。这种通心粉怎么煮都不变形,做成冷盘时视觉上也很漂亮。还有以设计朝日啤酒的吾妻桥大厦而知名的菲利普·斯塔鲁克艾也设计了名叫 “MANDALA”的通心粉,剖面直径是8毫米,呈曼陀罗状,剖面上配有象征阴阳的符号,周围也是波状的条纹。这两种设计都考虑到了通心粉要确保有足够的外表面积,这样可以充分提高调味汁的附着程度,在这一点上体现了最普通的孔状通心粉的特点,它们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以“易渗入调味汁的通心粉”为重点而进行的优秀设计作品。

朱锷:但是,著名设计师设计的通心粉,在形状的简易程度上、普及程度上未必超过传统的孔状通心粉,这是食品设计自有其深奥之处的地方。概括地说,作为“食品设计”,似乎越简单、越朴实就越容易被长久地、大范围地接受。在简单的形状中如何能更明确地突出机能,只有舌头的评价才是最有价值的。

原研哉:基于此,我设计了“<”字形的通心粉,就是将加工得更薄、更宽的扁面条折弯成如此形状的面条。在一般情况下,面条的正中间留有细长的间隙,它的剖面形状接近于“<”字形。这样可以使普通面条的表面积增大一倍,使“汤汁流域”也随之增大一倍。吃法不变,那么这种面条的味道应该是比普通面条要好吃的。

朱锷:你我都不是厨师,我们无法判断这种面条是否能成为美味佳肴,但是我觉得将面条的剖面加工成“<”形,对刺激人的味觉还是有很大意义的。

原研哉:实际上,我很想吃一下自己设计的通心粉到底是什么滋味,但是很遗憾,至今没有实现的机会,我在心里悄悄地期待着这一天,不知到时会怎样……

设计的设计——原研哉2011中国展(免费展览)

展期:2011.6.13-7.15,10am -8pm,周一参观请预约
开幕时间:2011.6.12, 3pm
地点: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市前门东大街23号)
艺术总监:翁菱
策展人:朱锷 汤静

推荐书籍:

《设计中的设计》
设计到底是什么?作为一名从业二十余年并且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原研哉对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他走了那么长的路,做了那么多的探索。“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真是一个有趣的展览,但又不仅仅是有趣,它分明是为我们揭示了“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若我们能以满怀新鲜的眼神去观照日常,“设计”的意义定会超越技术的层面,为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观注入力量。

《设计私语录》
作为享誉全球的设计大师,原研哉将日本的生活美学和设计理念带给了全球的读者,我们也许看到过大师精彩的设计作品以及以他的理念持续策划的一系列展览,并对其对设计的理解和呈现拍案叫绝。在这本书中,原研哉为读者呈现的是设计的背后,他对生活的思考,设计来源于生活,那些短小的文章,闪念的随想,才是这位大师很多设计的起点。设计的私语,也许会带给读者更多对生活的感悟,对细节的追索。

版权声明:本文原研哉与朱锷的访谈文字,来源于http://shanghai.jiatx.com/news/2008-06-30/10058514.htm 。图片均来自网络。

「书」那些寂寞又快活的厨子

2011年6月27日 Pan小月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作者: 庄祖宜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10-2-1
页数: 272
定价: 36.00
装帧: 平装
丛书: Fresh书系
ISBN: 9787503941832
豆瓣地址: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246151/

2006年8月,新婚的庄祖宜正在准备博士论文,这个笑容甜蜜的台湾女子即将成为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人类学博士。一路走来书念得很辛苦,她的同学纷纷埋首于殖民和霸权,庄祖宜头昏脑胀,只想赶紧下课去买菜做饭。那时的她远不是厨艺高手,烹饪知识一点不会,光是凭着对美食的喜爱善待自己。庄祖宜有她的道理:写论文,绞尽脑汁大半天也不见得写出多少,可剥豌豆十分钟就能有一整碗,成就感看得见摸得着。别人靠运动、饮酒、上教堂来缓解学业压力,她就做饭。做研究没什么进展,厨艺倒是精进不少。
  
人生的转折点到来了。庄祖宜路过一家有着落地玻璃的店面,抬头看见“剑桥厨艺学校”的招牌,招牌后穿着厨师服的学员围坐在一起上课。几乎想都没想,她决定放弃博士学位,去学做菜。上帝他老人家(假如有的话)一定气得跳脚,没准还在庄祖宜背后的十字路口大骂:“喂,你走错边啦!”可是她连头都不回一下。
  
于是,人类学家转行当厨师,田野调查从民族部落搬到了厨房。有人说这本书写得太随意,人类学家的作品应该更深入才对。会这样想真是误会庄祖宜了,她在前言里就说,比起高深的学术报告,自己更爱田野调查笔记。这类笔记是为最后的研究报告所准备的素材,笔调通常轻松自在,是随性记录下来的生活点滴。《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就是这样一本以厨房为体验对象的调查笔记,轻松有趣,好看到让人手不释卷。
  
庄祖宜接受的是正统法式烹饪教育,这本书也像一道精致的甜点,慕斯、焦糖与脆完美组合,口感层次分明又不突兀,是完整的统一体,舍不得一口气吃完。
  
书的第一部分记录了她在厨艺学校的生活,每一个短小的篇章都是一道可口小菜。庄祖宜从菜鸟成为优秀毕业生可不容易,她的“田野调查笔记”写满了学厨苦乐。第二部分是她毕业后的实习期,让我们这些只晓得吃的食客得以一窥星级厨房的秘密。原来这份工作跟我们想的不一样,原来厨师是那么辛苦又寂寞的。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极有可能连续七、八年只在同一岗位重复同一件事——摘菜叶,或者剖,或者调酱……庄祖宜从冷台开始,日复一日拣叶子、切蔬菜丁,练就了一身切丁绝技,却不能去热台做真正的煮工作。实际上,厨房里除了主厨谁都没机会从头到尾做完一盘菜,每个人都只是流水线上的一道工序。从此以后,我再去餐厅吃饭一定连装饰用的胡萝卜西兰花都吃掉,以示对厨房里那个年复一年只能雕刻蔬菜的厨师的尊重。书的最后一部分是庄祖宜的美食杂谈,有评论、食谱,也有技术性的知识文章。读起来不如前面的内容活泼,却多少能看到她身上残留的学术影子。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提到的餐厅和食物,于普通读者来说是有距离的,好在庄祖宜够亲切。她身为三十几岁的熟女,却像调皮的小女孩一样让人忍俊不禁。高级餐厅对食材要求苛刻,新鲜菜叶哪怕只是缺了角都不能用。她没法像其他厨师那样,坦然地将整盘边角料丢弃,她贪吃又心软,把那些本该进垃圾箱的食材统统吃掉。甚至连主厨试吃子酱,不小心掉到桌上几粒,她都要眼疾手快捡起来吃进肚!
  
这样看来庄祖宜真是个不拘小节的随性女子,怎么能受得了那样斤斤计较、奢华精致的烹饪技术呢。她的矛盾在文字间也一览无遗,有时惊叹于一道菜的复杂精细,有时也觉得天然去雕饰更真实。她工作的餐厅坚持高品质(当然也是高价位),只使用有机食材,开张半年终于被《米其林餐饮指南》收录,等到这本指南发行,餐厅已经由于经营惨淡而关门。读到这里,全书轻松温暖的基调蒙上了一层现实的灰黑色的纱,更是觉得庄祖宜的矛盾不是没来由。厨师们费尽心思制作的天价大餐,没人舍得掏钱吃,更没人懂得。
  
厨师还真是寂寞的职业。
  
所以,餐厅倒闭后其他厨师纷纷寻找别的工作,庄祖宜选择在家休息一阵。学来的一手好厨艺,仅仅用来为爱人做一顿晚餐就已足够美妙。或许对她来说做菜不是谋生手段,而是充满乐趣的生活态度,比方说半夜看到一个面包方子,兴奋到立刻去厨房揉面,这实在是爱美食爱生活的人才能够体会的心情。
  
读罢《厨房里的人类学家》也已是半夜,我一扭头看见那罐酸柠檬,那是南宁名菜柠檬的原料,很难找到,朋友知道我爱做菜,特地从广西带来送我。那一刻,我想庄祖宜一定也会这样,恨不得立刻买一只子来。半夜做菜的厨娘,快活大概比寂寞更多吧。
  
版权声明:本文刊载于2010年4月10日《新京报》书评版,由作者本人发表于【下厨房】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厨房周刊006」梅子黄时雨

2011年6月24日 Pan小月

青梅酱

《本草纲目》记载,“梅”花开于冬而熟于夏。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持续天阴有雨,这段时期被称为梅雨季或黄梅天,因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青梅因其鲜果太酸,除少量供鲜食外,绝大多数供加工成果脯、蜜饯、药材和保健食品、美容品等。

青梅

1.青梅洗净,盐水浸泡两小时以上去涩
2.捞出以后晾干
3.放入一个大碗,再放入冰糖,加一撮盐,放进微波炉高火叮五分钟
4.取出去皮去核,再叮三分钟,冰糖完全溶解即可
5.取出搅拌均匀,晾凉,装入密封罐里,表面撒上一层盐,放进冰箱冷藏
查看细节

更多时令菜谱

【虾米烧冬瓜】 《神农本草经》记载:冬瓜性微寒,味甘淡无毒,能清肺热化痰、清胃热除烦止渴,甘淡渗痢,去湿解暑,能利小便,消除水肿之功效。

【红豆薏米水】 能起到利水除湿的作用。

【桃仁扁豆丝】 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湿等功效。

【甘草丝瓜汤】 丝瓜清凉利尿、活血通经;甘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

更多时令食材

冬瓜空心菜茼蒿豇豆苋菜莴苣番茄、莲黄瓜茄子丝瓜玉米绿豆花椰菜洋葱、辣椒、荠菜油菜芹菜瓠瓜
青梅、六月酥荔枝桑葚覆盆子榴莲、山竹、杨梅西瓜香瓜樱桃香蕉芒果、杏、李、

梅雨季小常识

梅雨开始的日子为“入梅”(或“立梅”),结束那天为“出梅”(或“断梅”)。梅雨开始的时间,大致上纬度越高则时间越晚。台湾大约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日本大约在5月下旬入梅,7月下旬出梅。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黄梅雨季过后,通常天气放晴进入炎炎盛夏。

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霉雨”。这段时期做好四项“防霉”工作很重要。
1.防止食物发霉。梅雨季的花生玉米、谷类等食物容易发霉,人不小心吃了要发生食物中毒。需要特别注意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叉感染,日常饮食一定要烧熟煮透,隔夜餐须回锅加热,冰箱里的食物不能存放太久。
2.防止霉菌入侵。梅雨季节部分女性妇科疾病发病率是一年中最高的,只有定期检查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
3.防止霉菌捣乱。夏季是湿疹高发期,家中器具易发霉,霉菌是致敏因素之一。工作、生活环境如果湿度过高,可通过除湿机进行除湿,减少致敏物和霉菌的产生。
4.防止心情发霉。黄梅天人容易烦躁,当感觉情绪不佳时,要给自己减轻工作压力;减少在家上网看电视的时间,多增加与好友的见面或电话联系;给自己营造舒适的环境,放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穿上明亮色彩的衣服、泡个舒服的澡、看本好书等。

我们试着每周用邮件告诉你一些关于北半球的时令食物、以及一些厨房小知识。如果你喜欢这些内容,可以到下厨房里注册一个帐号 ,就可以每周用邮件收到我们的周刊。

「书」爱的火把在厨房点燃

2011年6月22日 Pan小月

我常常对欧洲国家的家庭饮食感到好奇,通常家庭主妇们会有一本油迹斑斑的“祖传菜谱”,仿佛沿袭妈妈的妈妈的妈妈的做菜方式来为家人准备食物,是很自然的事;而餐厅里的大厨,也常常使用古老的烹饪技巧,来创作原汁原味的地方美食。意大利与法国的美味享誉全球,说起美国,却不知道为何人人都有这样一种印象:嘿,那儿不是只有薯条、汉堡和可乐嘛!这种印象当然简单粗暴,尽管美国没有举世瞩目的菜式,可别忘了,他们的家庭也有母亲,而母亲总是最出色的厨师。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来自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墨西哥、德国、法国等等各地的母亲,将她们的家乡特色融入美国本土饮食中,倒也自成一派。

台湾姑娘Lulu Yen就一头扎进了美国家庭饮食的美妙中不可自拔。Lulu曾任时尚杂志编辑、翻译及美食专栏作家。旅居美国期间,曾在缅因州当地的Franklin Journal报社担任记者,也在Mt. Blue电视台主持美食节目。迷恋于烘焙,最爱做菜给大家吃,开设了一家“LULU美式手工烘焙工作室”,希望能让更多人品尝到她悉心手作的糕点面包

出于对美食的喜爱,身在美国的LuLu起念探访美国家庭的厨房,了解当地人的饮食与生活。她与摄影师Maggie Burr一起采访了6位美国妈妈与2位美国爸爸,记录他们的拿手菜式与生活中的点滴故事,这些私房厨艺整理成了《前進!美國MaMa廚房》这本书。Lulu亦在本书的采访后,献上了20多道私房美式料理菜谱。既有趣又实用。

《前進!美國MaMa廚房》(本书暂无简体中文版)
作者: Yen, Lulu / Burr, Maggie
出版社: 積木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 2007
页数: 192
定价: NT$299
装帧: 平裝
ISBN: 9789867039613

美国妈妈厨房

文字作者Lulu Yen自序:爱的火把在厨房点燃

我曾听说过,到了一个地方,若没有吃过当地的菜,就等于没来过。这本《前进!美国MaMa厨房》就是收集美国家庭传承下来的食谱,每道菜皆为最地道、美味的食谱,每道菜都充满着婆婆妈妈的宝贵经验,就算您尝过无星级餐厅美食,也比不过那只有在家中厨房才找得到的妈妈的味道。我相信,厨房就像一个家的心,而一个没有用心经营的厨房,就如同是一个没有爱的家。

本书所采访的人,是以我居住的缅因州为出发点,大多是因为机缘认识,有些这是真的不远千里寻找而来。有专业的烘焙师,也有传统的老祖母,更有天真善良的小朋友,或是纯粹爱吃饼干的人,虽然每个人的背景或是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但出发点都是从心开始,采访过程中也让我深刻感受到美国人的热情,以及他们对陌生人的信任感。

能和某人分享你的成就,是最快乐不过的事。本书能够得以完成,最要感谢我的先生Ben,当我觉得满意时,给我严格的建议;在我觉得成品失败时,无间断地给予我支持与鼓励。另外让我格外感动的是好友兼摄影师Maggie,她在繁忙工作之余,随同我去采访,并传授给我许多摄影经验及技巧,她可是我在美国最棒的朋友呢!

我更要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让我可以安心地在美国旅居及采访。身处异乡的我,在当地接下美食主持节目,也全心研发新的菜色,日子虽然有趣,但是我却发现自己对家乡无限的思念,尤其是外婆的肉粽、妈妈的螃蟹咖喱,及阿姨的竹肉丸……等等,也在自己下厨后,才学会懂得珍惜家人的手艺,这几位女人花了无数的汗水及时间,待在厨房创造出最棒的菜色,就为满足我这贪吃鬼,我想我是全世界最幸运的人了。

爱的火把是在厨房点燃的,希望大家可以在此书学到的,不仅仅是美国烹饪技巧,最重要的是学会与家人及朋友分享美味中蕴含的浓厚情感,这才是我最希望传达给大家的!

采访家庭厨师

摄影师Maggie Burr序言:食物的记忆

对我而言,“食”是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这样的感官记忆是超乎时空的,有时甚至成为文化的连接点。我从小就身处美味的环境中,吃着喜爱的美食,然后到世界各地,传承文化也创新文化。这次,我很荣幸可以向大家介绍美国饮食文化,尤其是我和Lulu居住的美国东北方新英格兰地区的料理。我是一个爱吃、也愿意与家人、朋友分享的人,我的许多回忆,多半夹杂着食物的味道及香气。

犹记得七岁时,奶奶过世的那年暑假,我和爷爷及亲戚一同待在麻州海岸爷爷的老旧海屋里度周末,模糊的记忆中,我记得身上总是充满着咸海水味,也记得从老旧及充满霉味的百年老床起床,接着爬下楼至大厨房,吃着香浓的奶油松,喝着爷爷现榨的柳汁。吃完早餐后,和家人至海滩上散步数小时,中午回到屋中,餐桌上已经准备好爷爷最爱、但却是我最讨厌的番茄牛奶浓汤。下午这是和堂弟妹玩捉迷藏,人人咬着芝士及咸脆。接着晚餐开始,必定少不了爷爷爱吃的黑胡椒奶油汤……

住在四季丰收的波士顿后,到了夏天,有时和父亲打完棒球,便吃着他碳烤的子,再配上小胡萝卜及波士顿烤腰豆,这可是人生最幸福的一件事了。秋天则是和家人到苹果园,摘苹果之余,也总是会带回一大袋苹果,然后就可以做许多上方融着车打芝士的好吃苹果派。

当感恩节到来时,南瓜面包、香料蛋糕、热苹果汁,肥嫩的火鸡中塞着面包洋葱培根及蔬菜,还有清地瓜、豌豆玉米蛋糕面包布丁南瓜派及苹果塔……等,都让我们吃得不亦乐乎。

到了下雪的季节,我和其他小朋友玩完堆雪人游戏,进屋后,妈妈会替我们准备好枫糖浆,好让我们淋在冰淇淋上方,并煮好热可可,让我们享用。晚餐则是爱尔兰浓汤,汤里面有饼干玉米蛋糕火腿豌豆等。紧接着到来的圣诞节,大家总是非常喜悦欢乐,我和母亲会花一整天的时间,烘焙圣诞节饼干,好送给我的老师及同学。这些美味的食物记忆,最近仍珍藏在我心中,难以忘记。

其实所谓的美国食物,就是欧洲祖先所带来的美食,但也要把晚期的移民食物一并纳入,例如意大利的披萨及帕玛森芝士粉,犹太人的米丸汤,还有中国人的水饺等。我相信,每种味道都能告诉您不同的故事,而每一道看似简单的食谱,都是我们祖先在有限的资源下,所创造出最安慰人心的美食。希望大家可以好好地享用本书的美食,Enjoy!

《前進!美國MaMa廚房》目录(书中均附详细图文讲解)

《美国妈妈厨房》内页

精力充沛的宠物摄影师妈妈Beth——
墨西哥番茄猪肉
BBQ肋排佐红腰豆
乡村炸
咖喱
招牌培根蘑菇汉堡
巧克力糖霜蛋糕
原味饼干
Beth的家
Beth的家人
Beth最爱的活动

宛若仙杜芮拉的手工饼干达人Christina——
巧克力饼干
私房香蕉蛋糕
葡萄干燕麦饼干
花生饼干
蜜糖浆饼干
Christina的家
Christina最爱的活动

不按牌理做菜的熟女作家妈妈Karen——
小红莓苹果
莎莎酱肉条
花菇千层面
Karen的家
Karen的家人

用爱与能量做面包的嬉皮太太Kathy——
安娜黛曼面包
Kathy辫子面包
肉桂葡萄夹心面包
糙米面包
古老乡村面包
枫糖核桃面包
世界级姜母蛋糕
Kathy的家
Kathy的家人
Kathy最爱的活动

创造无限欢乐的蛋糕装饰师Kelly——
火腿面包
巧克力杯子蛋糕
Kelly的家
Kelly的家人
Kelly最喜欢的活动
蛋糕装饰比赛会唱欢乐行

Grammy Marilyn的老祖母食谱——
Grammy的心灵
法式白酒炖鸡肉
苹果饼干
新英格兰蛤蜊浓汤
Grammy的家
Grammy的家人

Grammy最爱的活动

烹出海鲜简单原味的Ray——
水煮龙虾大餐
爆米花烤鱿鱼
啤酒蛤蜊
Ray的家
Ray的家人
Ray最爱的活动

擅长做“什么都不是”料理的主厨Ron——
美国版杂碎面
南瓜蛋糕
法国土司
法国土司火腿三明治
美国蛋卷
蓝莓杯子蛋糕
鲁本三明治

Ron的店
Ron的家人
Ron最爱的活动

Lulu想跟大家分享的私房菜——

法国面包
裸麦面包
Lulu
披索面包
酸面团面包

干贝意大利壳面

大蒜香料
苹果肉丸
墨西哥青椒芝士丸
裸麦葛缕籽棒
菠菜小热狗泡芙
手工莎莎酱

意大利蛋奶面
羊奶芝士披萨
意大利鲔九层塔宽面
疯狂夏天意大利面
意大利半月式面包
牛排佐小红莓酱

椰子丝芝士丸
西洋
果干早餐
喜瑞儿小甜
水蜜夹心
姜母司康
小猪布丁玉米蛋糕

「达人」与克叔(克思克行)聊天

2011年6月2日 小饭

克思克行小饭以公私兼顾的身份约克叔出来聊天,他很痛快地答应了……对于既上豆瓣下厨房的筒子们,克叔就不必介绍了,直接爆料(得到克叔独家许可的) ——被称为大叔的大男孩。
  
之前小饭也跟着大家一块儿叫他克叔,见到本尊后发现着实得改口,这哪是大叔呀!哪儿有戴bling bling首饰,又为一颗青春痘懊恼的大叔嘛!但是千万不要以为他很娘,相反,这是个形象很man的男人,走路大步流星、做事雷厉风行,举手投足的绅士范儿,谈笑间尽是睿智。 由于谈话比较长,以下是节选:
  
饭:为什么大伙儿都管你叫叔呢?
克:我也不确切记得何时何人开始的,毕竟现在豆瓣的群众基础是90后嘛,80后都被尊为大叔了,何况我们70后呢。如果大家觉得我的思与行都很幼稚,也不会都叫叔了。
饭:克叔如何看待几乎每天都有的示爱表白?
克:我看成一种变相的鼓励。
  
饭:把饭做到这个程度,却又说自己厨艺不精,明确说不传授,为什么?
克: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自己没学过厨,甚至亲朋好友没有专业厨师,连观摩学习的机会都没有,我觉得没有经过传授的技艺是经不起推敲的。
  
饭:那克叔是怎么学会做饭的?
克:有些基本操作是跟父母学的,我的烹调启蒙读物是文革版的《大众菜谱》,至今仍然是我的最常用的参考书,家庭做中餐,这一本足够了,如果真的有人能把上面的大部分菜做得出神入化,足可以开家高级私房菜。
饭:克叔还记得自己学会的第一道菜是什么?
克:蛇皮辣黄瓜,当时电视上播出就叫这名儿,就是你们现在说的蓑衣黄瓜
饭:第一次就做刀工这么复杂的菜?
克:当然切得不那么细致,但是爱做饭的人奉行的是“玩儿美”主义,而不是完美主义,我记得还是挺好吃的。
  
饭:克叔好像偏爱西餐?
克:其实,无论是吃还是做我都以中餐为主,我经常说:中餐的功夫和工夫大部分在话与画之外。而西式简餐对厨艺要求不高,按步骤图做下来八九不离十,而且不会把厨房搞得很脏,所以还是提倡中西混搭。当然,我有段时间登西餐比较多,也有吸引眼球的作用。
  
keshuzuopin

饭:新手学厨,克叔有什么好的建议?
克:一定从食材开始,最简便的办法就是找个懂食物的朋友带你逛菜市场和超市,边看边讲比较直观。还有就是要尽量避免走弯路。
饭:弯路指哪些?
克:这个说来话长了,我会发文详细说的,核心内容就是认清三个趋势、三个成本、三种厨艺展示。
  
饭:哪三个趋势?
克:第一就是地球上人均可分配资源越来越少,所以烹调必须厉行节约,避免浪费。第二个趋势是建立在上一个基础之上的,就是农业现代化和食品大工业化不可避免,在这样的趋势下,还有很多专家和媒体在推广小众食品,小众食品是能推广的吗?我们能做到的是不用任何“味儿精”增加天然食物的味道,而是靠厨艺把食物变得更好吃。第三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不提倡人人顿顿自己做饭,我认为外出就餐和自己做饭是有机的补充,互相不可替代,至少很多菜我们在家是做不了的。
饭:还有你做不了的吗?
克:哈,当然,不会的太多了,有些做出来了也最多是个形似,甚至形似都谈不上,所以我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面加上了“吃万家饭”,食物还是要亲身经历过才能谈感受,我给自己的定位还是井底之蛙,这也是我不传授的一个重要原因。

饭:那三个成本是什么?
克:前两个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物料成本和时间成本,第三个——兴趣成本,似乎没什么人提过,但是我一提,绝大多数人都能理解。我们直接说三种厨艺展示,这也是我首先提出的分类——烹调、带有表演性质的烹调、带有烹调性质的表演。有害的是第三种,它的特征就是要么可复制性差,要么不适应大众口味,食物已经完全沦为道具,就是为了赚钱、赚眼球,而模仿者的三个成本都要被损害,更是违背刚才谈到的第一个趋势。这两天豆瓣上的一篇关于“无用食谱”的日记想必你也看了,虽然认识上也有偏差,但是反映了一个客观事实——无论是网上的、还是印成书的相当一部分食谱,不仅没有什么价值,甚至害人不浅。

饭:那克叔认为自己的厨艺展示属于哪一种?
克:基本还是属于第一种,也许有些作品偏向第二种吧,我解释一下,不是说真人出镜才算表演,人可以让食物表演嘛,其实很多作假的美食图片是归于第三种的。我可以保证我的食物图片都是真实的,完全业余的手法,百分百家庭环境烹调,这是可复制的基本保障,而且成品拍完照就吃了,绝对不作假,甚至我现在依然坚持用卡片机记录。当然,我也有一些不真实的成分在里面,呵呵。
饭:是什么?
克:我用九个月的时间做了三年的饭。
饭:克叔解释一下。
克:其实我过去下厨的频率没这么高,去年七月底开始,我放弃一切其他爱好,双休日都在家做饭,然后每个工作日发图,坚持了九个月的时间,关注人数从一百增加到了一万。实际上,我对每个阶段都有数字目标的,当谈到1W的时候,我身边的朋友没有一个相信的。
饭:为什么?
克:因为他们在豆瓣的关注度没有超过100的,都帮不上我,也就是说,我是靠友邻们一次一次的推荐才被更多人知道的,在此,也感谢我的友邻们。更深层次的原因大概是我没有听他们的建议,坚持只做第一种厨艺展示,也就是纯粹的烹调,就像做MJ饼干一样,我总是选择最笨的办法,但是我知道,过五年,过十年,甚至到我老了,我不会为原始积累而懊悔,让别人仅从你的食物就能看到你对食物的爱和热情这才算真本事,我觉得我基本做到了。
  
饭:那你觉得还有提升的空间吗?
克:当然,用食物体现人格魅力和美食思想是我努力的目标。而且,思想和食物都是发展的,比如,过去我就讲过,我这叫特立独行,而带有烹调性质的表演叫哗众取宠。经过这段时间的沉淀,我现在重新说就是特立而不独行,哗众不为取宠。因为来豆瓣并不能说是单纯求关注的,更重要的是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饭:这个目的达到了吗?
克:初步达到了吧,这里我声明一下,志同道合的朋友不仅限于我关注的那些饭友,因为我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用手机上的,所以不能关注太多人。而哗众也没什么不好,看你靠什么让大家惊叹,我一定是靠食物。
 
饭:听说克叔有开店的计划,进行到什么程度了?是私房菜吗?
克:不是,对于我来说是做一个盈利模式,对于我的友邻来说是一个免费美食活动平台,这个模式必须有能力搭载免费平台,所以比较慎重。比如,选址必须在商务区而不能在商业区,就是为了周末能搞活动。刚才说起从食材开始,实际上那种“逛”的方式有很大局限性,因为基本不能尝,更别说现场烹制了,而免费美食平台是一站式的,参加活动连午餐都吃了,呵呵。

饭:除了开店,克叔在美食方面还有什么其它计划吗?
克:筹划开店已经占用很多精力了,如果说还有明确计划就是退休后编一本关于食材的典籍,因为经常被问起,却没有一本可以推荐,不过这太遥远了。而另一些计划是需要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进行的,也包括像下厨房这样的美食网站,相信我们是有契合点的,而做事又有互补性。比如我们应该摒弃带有烹调性质的表演,你们那个在菜谱下贴自己作品的功能就很好,发展一下,看能不能搞个食谱的可复制指数。还有,我非常反对把家常菜印成纸质书籍,这根本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饭:克叔对下厨房网站有什么建议吗?
克:现在很多所谓美食网站实际上只是菜谱网站,没有独立的思想,希望你们能经营成一家真正的美食网站。
饭:谢谢。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时间和精力上允许,克叔愿意为《下厨房美食生活杂志》写专栏吗?
克:呵呵,可以考虑呀!
  
在这些地方你能找到克叔:克叔在微博克叔在豆瓣克叔在下厨房

我们每天需要多少蔬菜和水果?

2011年5月26日 小饭

how_many_fruit_veg_620

伴随着各路名流如著名歌手保罗·麦卡尼以及娱乐明星克里斯·马丁和雪莉·克劳等将“素食周一”卖力推广成为流行风向标后,相信你已经逐步意识到蔬菜、水果在日常饮食中的重要性了。你开始有意识地主动吃它们,然而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惑——自己每天到底需要吃多少蔬菜和水果

的确,摄入足量的蔬菜和水果能将体重有效地控制在健康值范围内,而拥有健康值的体重是降低癌症发病率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有调查显示,93.6%的人并没有达到每日蔬菜摄入量的目标值,92.4%的人则是每天没有吃足够的水果。那些模糊的数值以及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概念并没有帮助我们认识和改善饮食状况。

幸好,CDC计算器可以很好地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CDC(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以及USDA(美国农业部)将这些数据量化,把它们统统称之以“杯”为单位,就是咱们日常用的普通杯子。比如,正常情况下一个成年人平均一天要消耗2千卡,那么他每天需要摄入2杯水果和2.5杯蔬菜。你只需要在计算器中输入年龄、性别以及运动量,计算器将告诉你今天需要食用的蔬菜水果数量。这是一个直观的数值,如,一只小个儿的苹果,一根大只的香蕉。相应的,还附有一些维持健康体魄的建议。

点击这里—>开始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