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传统为食之旅

2010年2月27日 小嘟

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小嘟心心念念的想吃元宵的元宵节好像已经是上一个十年的事。突然想起很久前在城市画报上看到欧阳应霁的新书《快煮慢食》的节选,书的简介写得巨富煽动性。“十八分钟,习惯滥情的可以下跪向上问天,一生人究竟有多少个十八分钟?又或者你顶回一句,十八分钟,行行企企,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但如果只给我十八分钟,我当然可以走入厨房,快手快脚全无难度地只做一样东西,可以是汤可以是面是饭是前菜是甜品,反正都是最能够讨好五劳七伤的自己的comfort food。实验成功满足了自己,当然也可以进一步惠及心爱的一人或众人。大条道理地奉劝大家回归厨房也是多余的了。享受过程,好滋味说明一切,就让这十八分钟为食之旅,从当下这一秒钟开始!”

我承认我着实被煽动了。我们有多久没有好好花心思给自己或者给心爱的一人或众人下厨了?我们的生活真的快得连走进厨房都没有时间了吗?前几天本来想写一篇关于元宵节饮食文化的文章,思来想去,不就是元宵吗?说实话,如果不是周围的人提醒,你还记得惦记元宵吗?于是顺带开始翻查关于中国春节的传统食物的前世今生。

糍粑:主要是在我国南方,腊月有“舂糍粑”,也叫“打糍粑”的习俗。我们现在能吃到的糍粑,都是现成做好的,可以、炸、煮着吃。舂糍粑绝对是个苦力活。要取上等糯谷,最好是壳薄质软的红谷糯,经加工成白净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进木甑里糯米饭,然后再放进石臼里,两个人用杵槌舂制而成。也叫 “打糍粑”。舂糍粑的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饭粒便粘不住。经过用力舂捣,使之成羹状,然后做成如鸡蛋般大小的糍粑。

 腊肉腊肉是湖北、四川、湖南、江西、贵州、陕西的特产,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风味独特。过去我们的家乡有一个词语,叫“杀年猪“,顾名思义就是杀过年用的猪,这过年用的猪其实大部分就是用来做腊肉的猪,由几名壮汉生擒生猪,一边磨刀霍霍。洗净的生猪肉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

 饺子饺子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国北方,包饺子、吃饺子,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欢度除夕的一个重要活动。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饺子。选上好的面粉,和面、擀皮、拌饺子馅、包饺子、下饺子

舂糍粑时的大汗淋漓,宰杀年猪时的磨刀霍霍、包饺子时不小心粘成的大花脸,都是充满期待的时时刻刻。等待糍粑冷却,吃到第一口糍粑的滋味,等待腊肉腌入味、等待肉风干、等待腊肉慢慢被熏成烟火色…..等待包完所有饺子、等待煮饺子锅里的水沸腾、等待饺子浮起、起锅…….再扯远点还要等待四季轮回、等待稻米成熟、等待猪儿养出秋膘……只要是美食就值得被等待、值得被真心对待。想到这里小嘟不由得对长辈们的为食之旅肃然起敬。

也许现代人的生活真的已经容不得我们等待四季轮回,但是等待十八分钟怎么样?或许这样才会找回对某种食物心心念念甘愿等待的执着吧…….我承认我就是想煽动大家回归厨房。明天的元宵节,咱别看舞狮,别去赏花灯了,也别盘算趁赏花灯之际效仿古代恶少调戏“良家妇女”,或者是惦记“偷菜”了,挽起袖子,下厨房,给自己和家人煮一锅热腾腾哪怕是有点黏糊糊的元宵应该也挺美的…….